Tuesday, January 10, 2017

[小威的藏書箱⑬]『流』

   作家王震緒(筆名:東山彰良=Higashiyama Akira)於2015年以『流』這部長篇小說,奪得第153屆「直木三十五賞(簡稱「直木賞」)」。「直木賞」是日本名作家菊池寛為紀念其摯友,同時也是名作家的直木三十五(Naoki Sanjugo, 1891-1934),於1935年創設的文學獎。「直木賞」每年頒獎兩次,得獎者多半為廣受文壇肯定的大眾文學作品。獲頒「直木賞」的作家,也多是小說界的中流砥柱。所以東山彰良(王震緒)的『流』之所以備受矚目,不是沒有原因的。


   東山彰良是台北人,9歲時隨父母移民日本後,現在定居於九州的福岡,平時寫作之餘,也在大學教授中文課程。東山彰良以推理文學見長,『タード・オン・ザ・ラン』、『ブラックライダー』等作品都倍受推理迷的喜愛。而『流』這本小說,對他個人來說,算是一種新的嘗試。


   『流』的故事開始於1975年的台北。對 『流』的主角來說,那一年的大事,除了蔣中正去世以外,莫過於來自山東,曾活躍於國共戰爭的祖父被人謀殺,卻不知兇手何在。『流』的故事,就是從祖父的死,到真相大白的十年間,主角在台北、嘉義、東京與山東間流移的足跡。


   探尋謀殺祖父的兇手,是『流』的故事主軸。乍看『流』是東山彰良又一本的推理大作。但是『流』的主角畢竟不是夏洛克·福爾摩斯,東山彰良也不是柯南·道爾。殺人事件的細節與緝凶的綿密過程,並非『流』的重點。東山彰良曾在受訪時表示,『流』的大部份內容,都是根據他家族、友人的故事所改寫(當然,殺人事件是虛構的)。因此,與其將『流』當作推理小說,不如將它視為一本小說化的家族史―對於東山彰良來說,『流』的主角的生命歷程,在於探求「恨」的根源,這股恨意,來自戰爭,來自殺戮與報復。如果不去理解「恨」的根源,這股情緒不會有發洩的出路,。因此,探求「恨」的根源,並且在理解、接納這股恨意後,嘗試解消報復的連鎖,這個過程,就是東山彰良,同時也是王震緒賦予『流』這本家族史色彩濃厚的小說的使命。
   

(引用自https://images-na.ssl-images-amazon.com/images/I/51Qia9BDAyL._SX350_BO1,204,203,200_.jpg)
   『流』的主舞台,是台北的萬華(特別是廣州街一帶),那是東山彰良的故鄉,但是『流』是一本受日本文壇矚目的日文書籍。對我來說,『流』反而比較像是一本「翻譯小說」―用日語呈現台灣的場景與事物。為了讓日本讀者能夠理解台灣的狀況,東山彰良也在書中用了相當的篇幅,像是說書人一樣解釋台灣的制度與文化。或許,這對於台灣的讀者來說,顯得過於迂迴:明明是再也熟悉不過的語言,隨處可及的事物,在本書中卻是透過日語這個媒介來呈現。因此,閱讀原文版『流』的過程,變成是一種從台灣轉換到日本,再從日本回到台灣的「跨界」體驗。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這樣的轉換也是一種流動性的體驗,可以幫助我們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那種,過去的歷史帶給現代台灣人的流離情境。


   不過,對於日本讀者來說,『流』反而會是他們接觸近現代台灣的一個詳實且貼心的媒介。因此,當我們看到東山彰良細心地描述1970年代的台北街景,以及當時台灣的教育制度、兵役制度、以及碟仙、飲食等文化時,也不得不讚佩他為了向日本讀者介紹故鄉台灣,所付出的努力。
   
   王震緒的生命體驗,帶給東山彰良創作的素材與動力。希望東山彰良能夠繼續以他獨特的視角,為我們發掘更多有趣、有深度的題材,並探索各種和解與寬恕的可能性。





書名:流
著者:東山彰良
出版社:講談社
出版日期:2015年5月
頁數:406
ISBN:978-406219485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