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3, 2014

日本的移民(2):在日韓国・朝鮮人



  
  要討論日本的移民,必須先討論在日韓國/朝鮮人(以下簡稱「在日」)。因為其人數雖非最多,但在日本社會中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因此有其代表性。


   「在日」的歷史,可追溯到西元1910年代。眾所皆知,日本在1910年併吞大韓帝國(「韓国併合」),使朝鮮半島變成日本的殖民地。從那時候開始,日本與朝鮮半島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密。當時日本企業開始在朝鮮半島招募勞工,然後讓他(她)們在日本工作。1917年時,「在日」的人數已經超過一萬人,多數集中在關西的工業區與福岡、北海道的礦坑。也是從那時候開始,關西地區(特別是大阪)成為「在日」的主要居住地。


  到了1930年,「在日」人數已超過30萬人;1938年時約80萬人,戰爭結束前的1944年更高達200萬人。為什麼「在日」人數在短時間內快數增加?因為朝鮮半島的農村經濟狀況不佳,產生了許多剩餘勞動力。而日本的工業發展需要勞動力,也樂於雇用廉價的朝鮮人勞工。到了1940年前後,因日本進入戰爭狀態,極度缺乏勞動力,日本政府開始大規模(「強制」)徵召朝鮮人到日本工作,使「在日」人數遽增。


  1945年之前的「在日」主要為藍領勞動階級,但不少人在日本成家,許多「在日」也在日本接受教育。1945年日本敗戰後,實質統治日本的聯合國軍將大部分「在日」送回朝鮮半島,到了1946年,「在日」人數只剩下約65萬人。在法律上,聯合國軍仍將「在日」視為具有日本國籍的「日本人」,要求「在日」第二代必須就讀日本學校,不讓「在日」自行籌辦韓式學校教育。但同時又把「在日」視為「外國人」(非日本人)進行管理,剝奪仍具有日本國籍的「在日」的參政權。聯合國軍對「在日」採取的這種奇妙的雙重標準,其背景應為共產黨勢力的擴張與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


  1952年的舊金山和約簽訂後,「在日」不再被視為日本籍,變成了法律上的「外國人」。1947年時,日本政府就已經要求「在日」依「外国人登録令」,將「國籍」登記為「朝鮮」,以便識別管理。後來大韓民國(南韓)與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北韓)陸續成立,支持大韓民國的日本政府,允許「在日」將國籍改為「韓國」。但許多「在日」不願入韓國國籍,選擇當「朝鮮人」,也就是拿北韓國籍。


  比起韓國,北韓對於「在日」提供了許多經濟上與精神上的支援,包括了支援朝鮮學校的設立,提供教材與協助師資培訓,接受「在日」年輕人前往北韓留學等。因此許多「在日」較支持北韓。同時,北韓的金日成於1950年代中葉開始號召「在日」返國(當然是回北韓),直到1984年為止,有超過9萬名「在日」前往北韓定居。不過,在日本與韓國(南韓)於1965年簽訂有關「在日」的法律地位的協定,承諾給予有韓國國籍的「在日」永久居留權以及參加國民健康保險的權利以後,選擇韓國國籍的「在日」顯著增加。但國民年金的加入資格等問題直到1980年以後才獲得解決,而朝鮮(北韓)國籍的「在日」要到1982年才獲得日本的永久居留權。


  本來「在日」一直是日本國內最大的移民族群,但由於選擇歸化日本國籍的「在日」增加,與日本人結婚的「在日」,其子女也未必會選擇持有韓國(朝鮮)國籍,因此「在日」的人數逐年減少,近年日本國內最大的移民族群已經變成了中國人。對於現在的「在日」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第四代、第...而言,日本已經是他們的家,日語是「在日」的第一語言。坦白說,對我而言,如果他們自己不說,我恐怕永遠不會知道眼前這個「日本人」,其實是個「在日」。不過,今日的「在日」仍面臨諸多挑戰,這些挑戰,主要可分為權利面與認同面這兩種。


  關於權利面的挑戰,今天「在日」可以在日本永久居留,也可以參加國民年金與公共健康保險,可以承租日本的國宅。但是「在日」沒有參政權,無法用選票對公共事務表達自己的意見。同時也不能在公家機關擔任管理職。「在日」所設立的學校(主要為「朝鮮學校」,即使用北韓教材的學校)的畢業生,要通過資格審查才能考日本的國立大學。然後在法律沒有直接規範的地方,像是就業、教育、居住方面「在日」不可謂沒有受到差別待遇,許多「在日」認為要改用日本人的姓名,隱藏自己的身份,才不會受到差別待遇。最近還有排外主義者的「仇恨言論」(ヘイト・スピーチ)問題必須去面對與處理。


  在認同面的挑戰上,「在日」在國籍上基本上有三個選擇:韓國、朝鮮(北韓)與日本。因此,「在日」的認同本身就極為多元。過去「在日」較支持朝鮮,但朝鮮的祖孫三代世襲政權化,以及派遣特務到日本進行綁架工作等事件,讓許多「在日」對朝鮮感到痛心與失望。今天的「在日」仍願意讓小孩就讀朝鮮學校,但多半選擇改持韓國國籍。選擇歸化日本國籍的也不少(包括許多知名藝人與運動員),但變成日本人的「在日」是否仍為「在日」,意即「在日本的韓國/朝鮮人」,還是會變成「韓裔日本人」,這要看「在日」們如何選擇,以及日本社會如何進行調整而定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