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13, 2014

什麼是「我國基本語言能力」?:對於廖元豪「日語是華語?Why Not?」一文的一些想法

   政大法律系的廖元豪老師日前在其部落格上,發表了「日語是華語?Why Not?」(以下簡稱「廖文」)這一篇短文。廖文的主題,恰好與我在前兩年做的研究有關,因此,我也在這裡提供一些個人的想法。

   廖文的主題在於討論「華語」的定義。廖文認為,華語的定義是可變的,甚至應該將「華語」的定義盡量擴大,使其能涵蓋(盡可能多數的)台灣各族群的語言。但「華語」本身並沒有一個法律上的定義。包括憲法在內,台灣的法律幾乎沒有觸及語言的定義問題。但仍有少數法律試圖去規範語言的定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國籍法第3條。但國籍法第3條中規定的「基本語言能力」,透過授權命令的補充後,它的涵蓋範圍,正如廖文所述,其實是很有限的。

   基本上,我同意廖文想要捕捉的主題:我們應該要讓台灣成為一個多語言/多文化的社會。但關於廖文的內容,我認為有兩個問題值得討論。

   第一個問題是,國籍法第3條的立法目的是不是促進移民的語言同化?
 
 現行國籍法第3條的內容是有關於外國人或無國籍人的歸化:「(歸化的條件)

一、於中華民國領域內,每年合計有一百八十三日以上合法居留之事實繼
   續五年以上。
二、年滿二十歲並依中華民國法律及其本國法均有行為能力。
三、品行端正,無犯罪紀錄。
四、有相當之財產或專業技能,足以自立,或生活保障無虞。
五、具備我國基本語言能力及國民權利義務基本常識。
前項第五款所定我國基本語言能力及國民權利義務基本常識,其認定、測試、免試、收費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標準,由內政部定之。」

 依據上開條文,內政部所制定的「     歸化取得我國國籍者基本語言能力及國民權利義務基本常識認定標準」裡面,對於所謂的「我國基本語言能力」的認定基準下了這樣的定義:「一、曾就讀國內公私立各級各類學校一年以上之證明。

二、曾參加國內政府機關所開設之課程上課總時數或累計時數達一定時間以上之證明(包括國內政府機關自行、委託或補助機構、團體、學校辦理之各種課程)。
三、參加歸化取得我國國籍者基本語言能力及國民權利義務基本常識測試(以下簡稱歸化測試)合格之證明。」

 這個認定基準,從2005年迄今,基本上沒有改變過。也就是說,對於政府而言,欲取得台灣國籍的移民,他(她)只要在台灣的小、中、高、大學上讀過一年書,或曾經在政府自辦、政府委外開設的各種成人教育課程上過一定時數的課,如果真的沒有時間,那就參加歸化測試,考及格的都算擁有「我國基本語言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參加歸化測試這個選項以外,在台灣上學,或是到成人教育補習班上課,都沒有要求總成績要超過幾分,要參加成績檢定。也就是說,不管上的是小學還是高職,上的英文、電腦還是美髮,只要有上課簽到紀錄就好,有沒有學到甚麼,一點也不重要。

 這是政府的在瀆職嗎?還是開後門?其實不是。因為根據2005年當時的立法院公報,以及我在2011年訪問內政部官員的結果,這個政府並不在乎移民會不會講華語還是客語,它真的只在乎移民有沒有出門去上課而已。

 這樣的政策目的,其實是值得我們仔細詮索的。但國籍法第3條的立法目的是不是促進移民的語言同化?我認為,那是多慮了。

   第二個問題則是,要不要將「華語」視為一種涵蓋各種語言的載具?把日語、蒙語或是藏語,都當作廣義的「華語」,藉以保障移民的權益?
 讓我們再回到內政部所制定的「 歸化取得我國國籍者基本語言能力及國民權利義務基本常識認定標準」第6條:
「歸化測試分為口試及筆試,依下列規定辦理,參加歸化測試者得擇一應試:
   一、口試:以問答方式辦理,得就華語、閩南語、客語或原住民語擇一應試。      
   二、筆試:以選擇題方式辦理,測驗卷書寫系統以華語為之。        
          前項題目均為二十題。        
   第一項口試,內政部得協調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或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協助辦理。」

 由上開規定可知,歸化測試可依應試人的意願,從四種語言(這裡的原住民語不是指世界上有一種叫做「原住民語」語言,應該把它視為代表多種語言的一種泛稱)中擇一出題。華語,只是其中一種,其地位與閩南語、客語還有台灣各原住民語相當。我認為這樣的規定相當符合社會的現實經驗:華語是一種語言,特定的某種語言,它是現實的一種語言,有文法有詞彙,不是抽象的,涵蓋多種語言的載具。

 我認為「我國基本語言能力」的規定,不是一種語言政策上的規定。然後站在移民權益的立場來說,類似的規定有沒有存在的必要,是值得檢討的。從尊重移民語言的角度來說,把華語當作一種涵蓋各種語言的載具,我認為,這其實不是一種好的策略。因為美國的西班牙裔移民,不會因為你把西班牙語當作一種英語,而覺得滿足;琉球人不會因為把琉球語當成日語的一種方言,而覺得自己的權益受到保障。如果我們相信台灣是一個多語言/多文化的社會,那各種語言的平等,會是一個很重要的前提,但也會是艱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