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29, 2014

日本的移民(3):中國歸國者(中国帰国者)

   接下來,這裡要介紹的是「中國歸國者」。
   

中国帰国者東京連絡会 新年会 
(相片引用自http://www.geocities.jp/hisaekido/public_html/A7_2.htm) 

   日本在1932年扶植滿州國獨立,實質掌握滿州地區(現在中國的東北三省)的統治權。當時正值世界經濟大恐慌期間,日本國內苦於景氣不振,失業人口激增。於是日本政府有計劃地招募國內的農民到滿州,進行屯墾。據估計,到1945年為止,這些滿州的日本移民的人數,包括在滿州出生的兒童在內,可能高達數十萬人。
   
   1945年8月8日,蘇聯廢止日蘇互不侵犯條約,對日宣戰,同時大舉進攻滿州。駐守滿州的日本關東軍不敵蘇聯軍,,滿州國也隨之崩潰。但包括前述的集體移民在內,當時居住在滿州的百餘萬日本移民,卻沒有受到日本當局的支援而撤退。在戰亂中被殺害、因飢寒或傷病,還有自殺而死者不計其數。另外,也有不少青年被蘇聯抓到西伯利亞勞改。
  
   滿州的日本移民裡面,除了順利歸歸國,或因戰亂而不幸犧牲者以外,有不少人(主要為女性)因為與當地的中國人結婚而留下來,也有幼童因為被中國人收養而在中國長大。
   
   對於這些人的處境,戰後的日本政府並沒有顯得非常積極。直到日本與中國在1972年建交後,日本政府才在社會團體的要求下,開始協助戰後滯留中國的日本移民來日本尋親。1984年日本政府同意以公費支應在日本國內有親人的移民後代返國定居。1994年,日本國會制定了「中国残留邦人支援法」,明定日本政府對滯留中國的日本移民的責任。


   從日本的角度來看,最初滯留於中國,然後回到日本的移民,就變成了「中國歸國者」。1970年代起,日本國內的中國歸國者(另外還有從韓國、庫頁島等地回到日本的移民,但其人數遠較「中國歸國者」為少,因此,「歸國者」這個名詞幾乎變成了「中國歸國者」的專利。)開始增加。除了一部分在1945年時已經成年,或至少有到達青少年階段的人以外,「中國歸國者」可說是在中國出生,在中國長大,接受中國政府的教育,他們的第一語言不是日語,而是中國東北腔的「普通話」。


   日本政府將「中國歸國者」區分為兩種,一種是公費歸國者,一種是自費歸國者。公費歸國僅限於符合一定資格的滯留移民本人(配偶),以及其子女(限一位,還有其配偶)。其他家庭成員如要隨同到日本定居,只能自費。到目前為止,日本政府所認定的「中國歸國者」(即公費歸國者)大約是兩萬多人,但若依一項問卷調查結果,一位公費歸國者平均會帶10位家庭成員移民日本來看,「中國歸國者」實際上應有30萬人以上。


   1970年代當時,日本政府對於「中國歸國者」,除了提供「生活保護」(低收入戶生活扶助)   以外,並沒有提供太多協助。關於「中國歸國者」的日語學習,日本政府也採取放任態度,並不要求「中國歸國者」一定要學會一定程度的日語。其他像是國民年金的保障等,是歷經「中國歸國者」團體的長年抗爭後,才在最近立法落實。


   現在「中國歸國者」所遇到的問題,主要可分為生活與認同兩方面。日本民間對於滯留中國的日本移民非常關心,除了因戰爭而犧牲的悲劇性背景以外,客居異鄉,歷經滄桑的成長過程也令人不住流淚。但如前述日本政府提供的資源有限,「中國歸國者」第一代與第二代又邁入高齡,其老年生活是否有所保障,也頗令人憂心。年輕的「中國歸國者」的問題在於教育還有就業,這攸關他們是否可以在日本社會向上流動,進而安居樂業。
   在認同問題上,「中國歸國者」身為日本移民,許多人表示在中國得要隱姓埋名,也不敢說日語,怕被人指為日本人而受差別待遇。但是在日本,這個所謂的「本國」,「中國歸國者」看起來就像是「中國裔日本人」,也就是他們除了有日本國籍(「自費歸國者」裡面也有很多不願歸化日本國籍的),用日式姓名以外,還是被當作「中國人」來看待。因此,身處日中兩大強國夾縫中的「中國歸國者」,到今天還沒有辦法化解其自身的悲劇。


   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我在日本接觸過許多的「中國歸國者」,他們很樂意對身為第三者─台灣人的我,用他們熟悉的語言說一些自己的故事。「中國歸國者」對於日本與中國都有極深刻的感情,他們多數認為中國是自己的故鄉,但因種種因素選擇在父母的故鄉─日本定居。他們是否能夠運用其特殊的背景,在日中關係新局面中扮演更正面而積極的角色,頗令人注目與期待。